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政策规划 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AG旗舰厅(中国)

您所在的位置:
AG旗舰厅(中国)
> 专题专栏 > 区域绿色开展 > 政策法规 > 政策规划
政策法规
政策规划
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开展的若干意见
发布日期:2020-07-13 来源:国务院访问次数:字号:[ ]


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质量开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20〕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组织: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经过30多年开展,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开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开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为进一步促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开展,发挥好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开展理念,继续坚持“开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培育开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开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开展现代化水平,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开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开展先行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开展。以创新驱动开展为根本路径,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领高质量开展。

坚持高新定位,打造高地。牢牢把握“高”和“新”开展定位,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开展制高点,构建开放创新、高端产业集聚、宜创宜业宜居的增长极。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以转型升级为目标,完善竞争机制,加强制度创新,营造公开、公正、透明和有利于促进优胜劣汰的开展环境,充分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坚持合理布局,示范带动。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整体布局,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有助于区域协调可持续开展。

坚持突出特色,分类指导。根据地区资源禀赋与AG旗舰厅在开展水平,探索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开展模式,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实行动态管理。

(三)开展目标。

到2025年,国家高新区布局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立高新技术成果产出、转化和产业化机制,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开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可控、国际领先的产品,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建成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和一批创新型特色园区。到2035年,建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四)大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国家高新区要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开展需求,顺利获得支持设立分支组织、联合共建等方式,持续引入境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支持国家高新区以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设市场化运行的高水平实验设施、创新基地。持续培育新型研发组织等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对符合条件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给予优先支持。

(五)吸引培育一流创新人才。支持国家高新区面向全球招才引智。支持园区内骨干企业等与AG旗舰厅在高等学校共建共管现代产业学院,培养高端人才。在国家高新区内企业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经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科技行政部门(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部门)批准,申请工作许可的年龄可放宽至65岁。国家高新区内企业邀请的外籍高层次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可按规定申办多年多次的相应签证;在园区内企业工作的外国人才,可按规定申办5年以内的居留许可。对在国内重点高等学校取得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留学生以及国际知名高校毕业的外国学生,在国家高新区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给予办理居留许可便利。

(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国家高新区要加大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有助于技术创新、标准化、知识产权和产业化深度融合。支持国家高新区内相关单位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重大创新成果在园区落地转化并实现产品化、产业化。支持在国家高新区内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并探索风险分担机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组织和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建设,培育科技咨询师、技术经纪人等专业人才。

三、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开展活力

(七)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壮大。引导国家高新区内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研发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强商标品牌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政策协调联动机制,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等政策。持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进一步发挥高新区的开展潜力,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

(八)持续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在国家高新区内创新创业,顺利获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途径,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扩大首购、订购等非招标方式的应用,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大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采购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孵化情况列入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开展评价指标体系。

(九)加强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服务支持。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和共享,鼓励园区内各类主体加强开放式创新,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组织,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继续支持国家高新区打造科技资源支撑型、高端人才引领型等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完善园区创新创业基础设施。

四、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十)大力培育开展新兴产业。加强战略前沿领域部署,实施一批引领型重大项目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有助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智能经济和分享经济持续壮大开展,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引导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开展。探索实行包容审慎的新兴产业市场准入和行业监管模式。

(十一)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国家高新区要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本地基础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因园施策,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加强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和产业开展统筹,优先布局相关重大产业项目,有助于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避免趋同化。发挥主导产业战略引领作用,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开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支持以领军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关键技术为核心,有助于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开展工作机制,集成大中小企业、研发和服务组织等,加强资源高效配置,培育若干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五、加大开放创新力度

(十二)有助于区域协同开展。支持国家高新区发挥区域创新的重要节点作用,更好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开展、长江经济带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开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开展战略实施。鼓励东部国家高新区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加强与AG旗舰厅在中西部国家高新区对口合作和研讨。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多种合作机制。

(十三)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鼓励以国家高新区为主体整合或托管区位相邻、产业互补的省级高新区或各类工业园区等,打造更多集中连片、协同互补、联合开展的创新共同体。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依托国家高新区按相关规定程序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支持国家高新区跨区域配置创新要素,提升周边区域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区域经济和科技一体化开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整合国家高新区资源,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更高层次探索创新驱动开展新路径。

(十四)融入全球创新体系。面向未来开展和国际市场竞争,在符合国际规则和通行惯例的前提下,支持国家高新区顺利获得共建海外创新中心、海外创业基地和国际合作园区等方式,加强与AG旗舰厅在国际创新产业高地联动开展,加快引进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服务园区内企业“走出去”,参与AG旗舰厅在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拓展新兴市场。鼓励国家高新区召开多种形式的国际园区合作,支持国家高新区与AG旗舰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召开人才研讨、技术研讨和跨境协作。

六、营造高质量开展环境

(十五)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授权事项清单制度,赋予国家高新区相应的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人才引进、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财政金融等省级和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建立国家高新区与AG旗舰厅在省级有关部门直通车制度。优化内部管理架构,实行扁平化管理,整合归并内设组织,实行大部门制,合理配置内设组织职能。鼓励有条件的国家高新区探索岗位管理制度,实行聘用制,并建立完善符合实际的分配激励和考核机制。支持国家高新区探索新型治理模式。

(十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国家高新区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容缺受理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审批备案事项。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程序,加快推进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在国家高新区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相关改革试点政策,加强创新政策先行先试。

(十七)加强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在国家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支持金融组织在国家高新区召开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支持召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开发完善知识产权保险,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等相关政策。大力开展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引导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并购基金等社会资本支持高成长企业开展。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投贷联动模式,持续探索召开多样化的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国有资本创投管理机制,允许园区内符合条件的国有创投企业建立跟投机制。支持国家高新区内高成长企业利用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高新区开发建设主体上市融资。

(十八)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国家高新区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强度、投资强度、人均用地指标整体控制,提高平均容积率,促进园区紧凑开展。符合条件的国家高新区可以申请扩大区域范围和面积。省级人民政府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统筹考虑国家高新区用地需求,优先安排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用地。鼓励支持国家高新区加快消化批而未供土地,处置闲置土地。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在国家高新区推行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开展用地政策,依法依规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创新创业等产业载体。

(十九)建设绿色生态园区。支持国家高新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入驻。加大国家高新区绿色开展的指标权重。加快产城融合开展,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在国家高新区投资建设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加强与AG旗舰厅在市政建设接轨,完善科研、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安全、绿色、智慧科技园区建设。

七、加强分类指导和组织管理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国家高新区工作的统一领导。国务院科技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实行国家高新区规划引导、布局优化和政策支持等相关工作。省级人民政府要将国家高新区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开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加强对省内国家高新区规划建设、产业开展和创新资源配置的统筹。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国家高新区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强国家高新区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建设,并给予国家高新区充分的财政、土地等政策保障。加强分类指导,坚持高质量开展标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开展基础和创新资源等情况,对符合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省级高新区加快“以升促建”。

(二十一)强化动态管理。制定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开展评价指标体系,突出研发经费投入、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质量、科技型企业培育开展、经济运行效率、产业竞争能力、单位产出能耗等内容。加强国家高新区数据统计、运行监测和绩效评价。建立国家高新区动态管理机制,对评价考核结果好的国家高新区予以通报表扬,统筹各类资金、政策等加大支持力度;对评价考核结果较差的顺利获得约谈、通报等方式予以警告;对整改不力的予以撤销,退出国家高新区序列。

国务院

2020年7月13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